您所在的位置: 首页» 博士后网» 流动站简介

植物保护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简介

发布日期: 2019-06-17   点击数:次   信息来源:    作者: 

植物保护学科可以追溯到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建校初期,1936年开始招收本科生,1960年招收研究生。1991年国家人事部、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批准设立农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,涵盖了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、果树学、蔬菜学、土壤学、植物病理学、农业经济及管理、昆虫学等7个二级学科。1998年植物保护获批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,博士后流动站,二级学科植物病理学于2002年被批准为国家级重点建设学科,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于2007年被批准为国家重点(培育)学科,农药学于2000年被批准为陕西省重点学科。目前,植物保护是国家“双一流”重点建设学科,植物保护学博士后流动站涵盖植物病理学、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、农药学、有害生物综合治理4个学科方向。

植物保护学博士后流动站现有专任教师112人,含教授45人,副教授39人,其中工程院院士1人,国家特聘专家2人,国家级领军人才11人、国家级青年人才7人,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2人,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,全国优秀教师2人,陕西省教学名师6人。打造出植物病理学国家教学团队、昆虫学和农药学陕西省教学团队。有力支撑了高水平科技创新和高层次人才培养。

植物保护学博士后流动站不断加强对博士后的培养,加大科研投入,改善科研环境,拥有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、教育部植保资源与害虫治理重点实验室等国家、省部级平台和亚洲最大的昆虫博物馆,以及植物病理学国家创新引智基地,是国际旱区作物重要病虫害成灾机理和绿色防控、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、中国植物源农药研发的创新基地。为博士后人才培养提供了优越的科研支撑平台。

流动站所依托的植物保护一级学科,始终围绕粮食安全、食品安全、生态安全等国家战略需求,聚焦植物保护学科国际前沿和重大问题,引领旱区作物重大有害生物灾变机制研究。近5年,承担各类项目621项,到位经费4.7亿元,发表SCI 收录论文1106篇,其中CNS子刊、Plant Cell、PNAS等高水平期刊论文42篇,主持获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、省部级一等奖5项,创制植物源农药新产品12个,转化发明专利11件、小麦抗病品种2个。形成了系列标志性成果,如周尧教授在国内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昆虫形态学、昆虫分类学和昆虫学史,在国内外享有“蝶神”之美誉,创办的昆虫博物馆馆藏标本居高校之首;李振岐院士被誉为中国小麦条锈病防治研究的开拓者,主编国内第一本《植物免疫学》教材,康振生院士撰写了世界首部《Stripe Rust》专著,在国内外均产生了深远影响。

自设立植物保护学博士后流动站以来,进站博士后60人,已出站41人,目前在站进行科学研究19人,博士后潜心研究,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。经过多年的发展,植物保护学博士后流动站成为学校、学院优秀师资人才引进的考察平台、优秀青年教师的培养平台、高水平教学科研成果的支撑平台。

流动站负责人:郭军

流动站工作人员:刘小凤        办公电话:87082224


编辑:0
终审:0